学院新闻

潘淑娟院长应邀参加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农村金融与农民合作论坛

时间:2010-11-30浏览:347


潘淑娟院长应邀参加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农村金融与农民合作论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与挑战”学术研讨会

 

论坛会场

与何广文教授合影

与杜晓山教授合影

与会代表共同合影

潘淑娟院长在会场

20101128,我校7003全讯白菜网院长潘淑娟教授、王刚贞副教授、杨永磊博士和朱金伟同学参加了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举办的,《中国经济》杂志社协办的“北京大学农村金融与农民合作论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教授致欢迎辞,副院长黄桂田教授主持了研讨会。这是一场由农村金融学界、农村金融业界、政府机构和多家媒体参与的共同探讨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大计的研讨会。参加此次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的专家学者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中国小额信贷之父”杜晓山教授;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王曙光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金融系主任何广文教授;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陈建华书记;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主席苑鹏教授;被誉为“中国农民资金互助之父”的吉林四平银监局姜柏林和潘淑娟教授等。此外,来自农村金融业界的河北汇丰源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孙万军以及宁夏掌政农村资金物流调剂中心董事长康永建分别就各自企业在支农惠农发展过程中的金融产品和技术创新经验作了介绍。

专家学者们围绕着农村新型合作金融、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农村金融改革、新型农村机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等农村金融领域内的现实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他们认为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政策金融与商业金融应均衡发展,以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体制上进行创新,采用审慎监管与非审慎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估农村金融机构绩效时,除了关注财务绩效以外,还应该关注社会绩效。农村金融增量改革中隐藏着制度风险,草根性金融机构更应该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

潘淑娟教授作了题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发言。她首先,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论证了合作金融存在性,她认为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是由金融交易双方追求各自价值最大化目标派生的。交易需求和供给是否能够达成市场出清,取决于交易费用的大小。不同的金融交易属性,需要不同的治理结构,不同的金融供给主体往往具有不同的治理能力。金融交易的治理,可以由信息甄别能力、监督能力、控制能力和合约调整能力四个维度构成。为此在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中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金融金融机构、合作金融机构和其他新型金融机构都有其对应的交易主体。其次,结合在山东省金旺庄水果合作社和姚店子花生合作社的实际做法和风险控制机制,她将这一新型资金合作互助模式命名为:基于真实经济基础的、“嵌入式”互助资金融通,她指出其风控机制类似于“供应链金融”,具有明显的创新意义。最后,她指出实现合作金融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路径的基本精神是:本着“非禁准入”基本精神,以内生金融需求为动力,以政府提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为制度支持,以有效风控机制来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在近30分钟的发言中,教授的观点引起与会专家和媒体良好呼应和共鸣。

与会专家激烈的讨论以及媒体记者不断的提问给研究农村金融提供了很多崭新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此外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媒体有《中国经济》、《中国农民合作社》、《中国农村金融》、《农村金融研究》、《中华合作时报》、《农村经营管理》等杂志社和北大校刊。

返回 原图
/